一位台南醫師的大陸義診足跡
雲南石林、貴州黔西南、江西廣昌、四川鬆潘、陝西銅川、甘肅臨夏……台南醫師王正坤和同事們5年來在大陸義診,留下深深足跡。每次義診結束,他都會把事情照放到網站上,看見本身的服務能幫助大陸同胞緩解、消除病痛,他很開心。王正坤是台灣知名的皮膚科醫師,他創立的藝群醫療美容集團在島內有多家診所。他不僅事業有成,還熱心公益,曾任台南醫師公會理事長。2013年6月,他應大陸邀請,第一次率領台南醫師公會的同事,與多家大陸醫院的醫生一块儿,組團前去雲南石林彝族自治縣,為當地老苍生供给義診。
“我們是醫生,看到病人刻苦,心裡會受不了。”談起赴大陸義診的缘由,王正坤的話很朴實,仁心仁術是他的行為准則。
為社會服務是王正坤一貫的信心。在台北醫學大學念書時,他就曾屡次帶領同學到台灣偏遠山區義診。經驗豐富的師兄師姐負責對病人的診斷,“新鮮人”的學弟學妹負責青少年康樂活動,性非分特别向的同學負責召募款項。王正坤能將活動放置得井井有條。未曾想,20多年后,他再次與義診事情結緣。
在四川藏區,王正坤领会到,許多患者是提早兩天從家裡出發,坐了一天一晚上的車,奔走风尘來到義診地點。
“大陸太大了,醫療資源散布降血糖藥,還不均勻。義診作為一次性的醫療,一輩子我們极可能隻去一次,更應該把診斷做好,為病人帶去但愿。”看著大陸患者向往的眼神,王正坤覺得肩上的責任沉甸甸的。每次赴降酸茶,大陸義診,他都組織一個十多人的台南醫師團隊,有內科、外科、骨科、耳鼻喉科、小兒科、婦產科和精力科醫師,以便為患者供给盡可能周全的服務。
面對此前從未踏足的大陸貧困地區,王正坤不嫌偏遠。“既然要義診,就要去最窮、最苦的处所,越窮的处所才越必要幫助,這才成心義和價值。和我一块儿去大陸義診的台南醫師,有好幾位是老师长教师,他們都認為義診是很值得做的事。”
無論是雲貴高原,還是黃土高坡,王正坤和同事們都不以為苦,但困難还是難免的。一次他們坐飛機到四川阿壩,下飛機后幾位老师长教师就產生高原反應,但沒有人打退堂鼓。老师长教师們隨身帶著藥物,吃完藥坐下苏息了一會兒,登上大巴就出發。
義診時,每位醫師降血糖藥,半天內均匀看七八十位患者,十幾名台灣醫師總共要欢迎1000多人。最大的“難點”不是病人多、吃住不習慣,而是語言欠亨。有時患者講方言,當地醫院要派一位事情人員翻譯成平凡話,台灣醫師才聽得懂。
盡管如斯,王正坤總是盡量和病人多說幾句,他喜歡用淺顯的話將復雜的醫學術語解釋清晰。他慣用的台灣藥,大陸醫院一般沒有。他就拿脱手機上網,輸入藥物的重要成份進行搜刮,把對應的大陸藥名告訴病人。有的病比方血管瘤,必要用波長585納米的染料激光治療,當地醫院沒有設備,王正坤就問清晰距離近来的哪家醫院有,把治療細節寫下來交給病人新北市當舖,。
對於台灣醫師細心負責的診斷,病人們都豎起大拇指,王正坤和同事們也颇有成绩感。王正坤說,兩岸同胞同文同種,但由於天然環境差異,有些大陸患者的疾病形態在台灣比較少見。比方,雲貴高原海拔高、紫外線強,晒傷病例較多,有病人是以罹患皮膚癌。在甘肅臨夏,他發現當地糖尿病患者常常會拖到重症,才會看醫生。
每次碰到這種情況,王正坤都语重心长勸病人改變糊口習慣,重在預防,還會把隨身帶的藥送給他們。在他眼裡,病人不分地区、性別、貧富,每個生命都值得尊敬。他也毫無保存地將本身的心得與當地醫生分享,幫助他們提高診療程度。
這些年,身兼台灣醫用鐳射光電學會理事長的王正坤還屡次赴大陸進行學術交换,也曾邀請大陸皮膚科醫師組團訪台。“這十幾年大陸是超过式發展,在各領域迎頭趕上台灣。兩岸必定要多交换,不克不及閉門造車。”
談起這些年從事兩岸交换的感觉,王正坤說,通過義診,大陸民眾领会了台灣醫師的醫術仁心,台灣醫師也感觉到大陸苍生的熱情仁慈。兩岸民眾的基層交换應該更深刻,這樣才能解除誤解,化解隔閡,增進夸姣情誼。
“兩岸之間都有值得相互學習的处所。好比大陸有組織有計劃的精准扶貧,台灣在高端醫療服務業方面的技術和办理,都值得對方學習。兩岸同胞應該相互尊敬,相互理解,相互搀扶。”王正坤說。(記者查文曄 鐘群)
頁:
[1]